KuCoin创始人对话:KuCoin上币审核机制首次公布|交易所突围

coin ku KuC 上币 交易 2023-11-20 88

摘要:8月3日晚,所内情报站主办的交易所突围系列对话第一期在内部社群顺利举办,本期嘉宾为KuCoi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chaelGan,前蚂蚁金服技术专家,深谙支付宝级别金融解决方案,曾历任MikeCRM,逸创云等多个知名互联网公司高级合伙人职位。...

KuCoin创始人对话:KuCoin上币审核机制首次公布|交易所突围

8月3日晚,所内情报站主办的交易所突围系列对话第一期在内部社群顺利举办,本期嘉宾为KuCoi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chael Gan,前蚂蚁金服技术专家,深谙支付宝级别金融解决方案,曾历任MikeCRM,逸创云等多个知名互联网公司高级合伙人职位。KuCoin则是国内知名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目前交易量全球排名前50。

在本期对话中,所长与Michael谈到诸多行业热门话题,诸如上币机制、交易所未来形态等,以及KuCoin的突围之道,现将对话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所内情报站(ID:Snqbz123)原创作品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上币审核机制

所长:在竞争尤其激烈的交易所行业,成立不到1年的KuCoin目前交易量排名前40左右,我想问问你对于这个成绩满意吗?你对KuCoin的期望是怎样的?

Michael:肯定是不满意的,实际上我们的网站UV排名在全球交易所是稳定在前五的,但交易量确实不高,我们希望做到交易量和访问量的“量量匹配”。

所长:那为什么会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Michael:这个结果与我们早先的运营产品策略有关系。其实我们整个团队是一个很标准化的互联网团队,最初我们是是把交易所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在做,所以前期更多地在考虑一些面向“用户”的功能设计,但研发上把一些对专业机构或者提高交易量有利的工具开发滞后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价值观,里面有一条是 "正直",所以我们从来没有采用过一些可以暴力助长交易量提升的方式,所以造成现在“量量不匹配”的现状。

所长:你认为KuCoin相比其他交易所的优势在哪里?

Michael:第一是海外用户量级,全球化做得还不错;第二是用户口碑,KuCoin从不作恶,因此在用户口碑上始终保持良好;第三是KuCoin从成立之初就保持合规经营,公司也秉承良好的价值观,我们以长远的目标作为竞争,短期内我们虽然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我们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长:那具体到交易所功能与体验上,你们会有哪些特色?

Michael:从体验上来说,我们一开始就很在意界面的精致与简洁,虽然算不上特色,但是我们会非常入微地去斟酌每一个细节;

功能上,除了交易所的标准化交易功能,我们在上线之初就有一些行业首创功能,比如持有NEO按日发放GAS奖励,持有KCS获取Bonus等功能;

另外我们应该也是全球第一个支持十种语言和数十种货币转换(价格提示)的交易所;

还有客服团队,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拥有超过7国语言的专业客服团队,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本地化的体验和服务。我还 可以分享一些指标,KuCoin当前工单平均回复时间是1.49小时,在线IM接通回复时间 49秒。

所长:KuCoin的交易币对已经接近400对了,在所有交易所中可以排进前10,大量上币是你们的一种吸引用户的策略吗?上币审核机制具体是怎样的?

Michael:一个项目从进入我们的候选pool到最终上币,要经历3个独立团队/系统和4级审核,其中我们会从Basic Info、Tech、Team & Advisor、Finance、Marketing和外部陪审团这六大项下的接近100个子项去考察。

审核过程中有纯数据驱动的Quantitative的阶段,比如审核二级指标的分会汇总成一级指标的分,一级指标的分会最终汇总成一个项目评分,目前我们是5分制,我们只会考虑让3.6分以上的项目进入到后面的审核。

以Marketing这个一级指标得分为例,这个指标是由我们通过程序抓取项目官方与非官方Telegram、Twitter、Facebook、Reedit、Wechat等SNS中的成员数、活跃成员数、日消息数、情感Positive消息数、情感negative消息数等硬指标汇总成的SNS Marketing score(一个二级指标),再结合搜索引擎热度等其他二级指标得分,汇总而成。

当然审核过程中也有Qualitative的阶段,比如我们会向国内外若干知名Token fund或个人投资者咨询他们对某Quantitative阶段评分很高项目的整体看法,这些看法往往是非结构化且不能被量化的,但是多方看法汇总后如果能够形成较统一的正向的Qualitative的结论,那会是对Quantitative评分已经很高的项目的加分。

我们的B端运营团队在审核/沟通上币这个事情上比我专业太多,以后有机会让他们来分享给大家。另外透露个小秘密,我也没办法决定某个项目是否能上KuCoin,我们是数据驱动,你懂的。

所长:有统计过项目审核通过率和破发率吗?

Michael:我们大概统计过,但是可能统计方式和普遍理解的定义会有差距。比如破发率是第一根K线的价格,还是首日交易的加权平均价格,还是7日交易价格,都是不一样的。

从90天的破发率来看,我们当前的水准肯定是第一梯队的,目前这个市场环境下应该没有90天破发率低于50%的交易所。

所长:有报道显示目前KuCoin的上币费达到100个BTC,这在我所知的交易所当中算是非常高的了,以至于也有一些项目,比如HTMLCOIN直接放弃上KuCoin,你们是基于什么考量设定上币费的?

Michael:实际上我们从没有收过这么高的上币费,真实情况比这个低许多。作为数据驱动的公司,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量化的上币费计算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项目的上币费跟这个项目已经上过的交易所的评分(每个交易所我们也会根据它的交易量、UV、项目总数、用户数等给出一个评价交易所的综合评分)成负相关。

两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项目,其中一个上过币安和Bithumb,而另一个只上过一个UV和交易量均排50开外的交易所,那前一个项目的上币费会低于后者。这个计算过程是通过我们的上币费计算系统自动完成的。当然整个计算还会考虑很多其他参数,就不在这里一一展开了。

所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交易所实施免费上币机制,你认为这对KuCoin和行业会有哪些影响?这会是行业长期趋势吗?

Michael:我们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交易手续费,上币费收入占比不大,在三月份之前,我们从未收取过上币费,事实是平台上大部分的项目上币都是未收取上币费的。

总的看来对我们影响不多,不过始终还是会对市场造成一些影响。我觉得一个良性的、合适的上币费其实对项目方和平台都不是坏事,现在整个行业项目信息和各类噪音太多,我认为过低的门槛带来的不一定是繁荣,也可能是混乱。

交易所的未来形态

所长:在FCoin的交易挖矿模式爆红之初,你们内部是如何看待这个模式的?

Michael:从短期结果来看,交易挖矿这个模式取得的成绩是整个业界有目共睹的,让一个新兴交易所在短短数月取得了整个行业的关注,同时吸引巨大流量。

我们内部对于这样一个新型入局者有过很多研究和讨论,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这种敢于创新破局表示赞赏,毕竟创新本来就是区块链和科技行业能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但是对于这种创新能否在一个逐渐规范成熟的大环境下长期支撑起一个良性的商业生态,我们还是比较存疑的。

在KuCoin看来,一个好的运营模式可以作为一时的助推力,但是长期来看,团队的磨合、产品的打磨和服务品质的提升都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自己更喜欢厚积薄发的模式。

所长:时至今日,一方面主流媒体和大V对交易挖矿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挖矿平台币币价也都在大跌,但另一方面大量交易所仍然在模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两极分化的现象?

Michael:产品同质化严重,好的运营模式本就不多,所以模仿很正常。当前交易所竞争已经越来越白热化,加上又是熊市,如果没点特殊的模式或者运营思路,交易所要活下去其实很难。

两极分化,我觉得算是物极必反的一个实例,毕竟一开始引起的行业动静太大了,然后就有专业的人会去研究繁荣背后所存在的问题。

所长:我们跟一些交易所交流下来,发现他们应对如今市场竞争基本可分为两派,一派是想办法去做增量市场,比如加速全球化布局,一派是想办法去抢存量市场,比如想各种的激励手段将别家用户吸过来,你如何看待?

Michael:交易所行业的竞争除了用户增量以外,还有品质化、合规化、专业化的竞争。做增量市场是开拓和教育新用户,对于加密货币这个当前还属于小众领域的行业里,有大量的增量市场可以开发,KuCoin一向是以互联网思维去布局和经营,非常看重增量市场的开发。

同时我们也不断去占领存量市场,但是我们的方向不会是靠过度激励或者不合商业逻辑的运营规则来抢占,我们会不断修炼内功,完善产品,靠品质、合规、专业去抢占存量市场。

所长:你提到非常注重增量市场开发,这也是很多行业从业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你觉得交易所现在的增量市场究竟在哪里?

Michael:从行业发展来说,区块链和数字资产概念会慢慢辐射到更多的普通人,这必然是一个增量市场。

对KuCoin来说,虽然国际化做得还不错,但是主要还是以英语世界为主。其实很多小语种国家也会有很多潜在用户,所以更细致的本地化也是我们获取增量市场的一种方式。

所长:从最新涌现的一大批交易所来看,做交易所的门槛越来越低,而且用户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忠诚度可言,你认为交易所的护城河应该是什么?

Michael:如你所言,进入门槛表面上的确越来越低,但是品牌、品质、体验、生态的竞争会越来越凸显。

核心竞争力还是 "信任 和 安全",这个是很多新交易所短期内没办法完全追上的。还有在交易所行业,平台在用户心中的 “形象"很重要,一个好的形象也是护城河。

所长:很多人都对交易所的终局好奇,相信你对此也有所思考,可以向大家分享下你对对于交易所的未来形态与发展趋势的思考吗?

Michael:我觉得未来交易所大致会有三种分类:

从运营战略层面分类,第一类是稳健保守型交易所,运营策略和产品偏向于传统金融公司,尽可能地在各个业务开展地区拿到相应牌照,很重视合规、安全;第二类是激进创新性交易所,运营和产品策略比较激进,大多以快速获取用户量或者提高交易量作为目标,合规和法务乃至牌照化的进程不高,甚至不打算走牌照化路线。

从品牌和产品定位层面分类,第一类是专业化定位交易所,整体产品和运营策略偏向于专业交易者、机构,产品种类或者运营手段不会很多,但是给人以稳定、专业的形象;第二类是互联网化定位,整体产品和运营策略偏向于普通用户和大量散户,会有大量创新的产品模式,运营手段给人以快速迭代、创新的印象。

从技术层面分类,第一类是中心化交易所,这是当前KuCoin在内大多数主流交易所的定位;第二类是去中心化交易所,随着区块链TPS和以后跨链交易的完善,去中心化会逐步开始流行;第三类是中心化+去中心化结合的交易所,比如钱包系统、账务系统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进行管理,交易撮合和用户系统使用中心化服务。

KuCoin在运营战略层面,长期来看会往稳健性方向去发展,去全世界范围去拿牌照。品牌定位层面,作为“人民的交易所”,我们倾向于互联网化的定位,尽可能创新性地推出一些对广大用户有价值的功能和服务。

技术层面去中心化是必然趋势,我们参与了多个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前期孵化,也有专门团队在做这方面的研发储备,所以KuCoin最后应该会从中心化逐步完成到去中心化的过渡,不过当前基础技术环境并不能既满足去中心化又同时兼顾良好的用户体验,我们可能会先尝试部分去中心化。

以下部分为群友提问:

问题1:Michael您好,作为最早支持参与KCS ico的老铁,当初您对老铁的送衣服帽子的承诺,还有欠老铁一次视频直播什么时候实现?白皮书2.0写到年底要实现10w BTC交易量、1000个币种、排名世界前五,还会更改吗?

Michael:我明天就给运营团队提需求,争取2周内把衣服送到老铁手上。关于白皮书,短时间内我们是不会更改的。

问题2:库币一直以来交易前端8秒推流一次,什么时候实现真正的实时推流?

Michael:实时推流已经在测试中,预计ETA是下个月内。

问题3:有很多人质疑平台币就是交易所割韭菜的新招,你怎么看?有没有好的一些创新使得用户能够更加长久地持有平台币?

Michael:我觉得让用户愿意持有平台币的核心就是价值锚定,要真正对Token持币者产生价值,所有创新都需要围绕这一点。

问题4:您前面提到量量匹配没解决好,现在有没有改进这个问题?

Michael:改进措施有很多。从产品上,我们会有更多订单类型(e.g. 市价单,止盈止损)、更好的API(e.g. 基于websocket和FIX的api)。

从运营上,我们会有更成熟更透明的机构投资者分层交易手续费(e.g. 根据交易量、根据take和make制定不同的费率),我们也会主动去接触/pitch大的机构投资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