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交易所云背后:全球金融科技新浪潮的进攻与边界

摘要: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张文翊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透露,纳斯达克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第一个100%全面上云的金融市场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这种共同设计的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将使纳斯达克的数据中心成为资本市场领域第一个专用亚马逊云科技本地区域(PrivateAmazonLocalZone)。...

每经记者:叶晓丹 每经编辑:梁枭

12月1日,在美国内达华州拉斯维加斯的亚马逊云科技re:Invent峰会上,纳斯达克(代码:NDAQ)和亚马逊云科技(以下简称AWS)宣布达成多年合作伙伴关系。从2022年开始,纳斯达克计划分阶段将其北美的多个交易市场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第一步将是迁移美国期权市场之一纳斯达克MRX。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张文翊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透露,纳斯达克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第一个100%全面上云的金融市场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而金融科技“云化”的新浪潮也逐渐成为国内金融行业的共识。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升级力度,金融科技企业正加码“云”的布局。

同日,在万里之外的杭州,国内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恒生电子(600570,SH)也在2021 LIGHT开发者云大会上正式发布《2022金融科技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云原生、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库、高性能、低码等金融科技核心技术与应用进行深入解读。恒生电子执行总裁范径武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整个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云化的方向我们认为是必然的趋势。行业在朝着这个趋势转化,尤其是在行业云的体系上,应该会加快推进的力度。”

纳斯达克云战略:更多北美交易市场将上云

亚马逊云科技方面表示,在纳斯达克迁移到亚马逊云科技的过程中,Amazon Outposts将扮演核心角色。它将亚马逊云科技的基础设施、服务、API和工具扩展到几乎所有数据中心、主机托管空间或本地设施。纳斯达克计划直接把Amazon Outposts整合至核心网络中,从其位于新泽西州卡特雷特的主要数据中心提供超低延迟的边缘计算功能。这种共同设计的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将使纳斯达克的数据中心成为资本市场领域第一个专用亚马逊云科技本地区域(Private Amazon Local Zone)。

随着时间的推移,纳斯达克还计划将更多的北美交易市场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上。这种混合架构将降低纳斯达克本地系统的访问延迟,以便提供高频交易能力,使客户以更低的成本访问云服务,包括虚拟连接服务、市场分析和机器学习等。

据了解,纳斯达克的130多个市场技术客户涵盖交易所、银行、清算所、中央证券存管机构和监管机构,现在都依赖纳斯达克的核心交易、清算、结算和监控技术。纳斯达克计划与亚马逊云科技合作开发多种可行的云服务模式,包含公有云和混合云。

此外,纳斯达克还计划借助自身交易市场的上云之旅,加上全球越来越多的专用亚马逊云科技本地区域,以及此次合作产生的各种技术方案,结合公有云和边缘计算,为其市场技术客户创建迁移蓝图。纳斯达克预计,迁移到云将为其客户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并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各自国家和地区不断变化的行业动态。

2008年,纳斯达克就已开始使用亚马逊云科技的技术。亚马逊云科技首席执行官Adam Selipsky表示:“随着纳斯达克开启上云的第二个十年之旅,此次合作将助力纳斯达克更轻松地将核心基础设施迁移上云,继续创造新服务。”

国际金融机构加码金融云布局

记者注意到,除了纳斯达克和亚马逊云科技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外,在此次峰会上,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也在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与投入。

高盛(Goldman Sachs)宣布与亚马逊云科技共同推出面向金融机构的全新云上数据和分析解决方案——高盛金融数据云(Financial Cloud for Data)。

亚马逊云科技方面介绍,高盛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将大幅减少投资公司开发和维护基础数据集成技术的需求,并降低进入全球市场高级定量分析的门槛。高盛将帮助机构客户缩短金融类应用程序的上市时间,通过优化资源来专注于投资组合回报,并加快创新速度。高盛金融数据云的用户将以更简化、更安全的方式访问高盛提供的一流的金融数据。

据了解,高盛金融数据云是面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机构客户的云原生金融数据管理和分析解决方案,可以显著增强高盛的前台分析工具功能。

高盛首席执行官苏德巍(David Solomon)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金融服务和云计算领域的两家企业联手,提供云上金融数据管理和分析解决方案。这彻底改变了行业中客户从不断增长的信息财富中获取价值的方式。”

Millennium首席信息官Vlad Torgovnik认为:“我们一直与高盛密切合作,为我们的投资专业人员开发先进的数据和分析解决方案,加快新战略的市场落地。高盛与亚马逊云科技之间的新合作,将使我们能够在隐私保护和安全的环境中,从我们的独家数据中获得独特的见解,同时可以利用云技术的规模和创新速度。”

云化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正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更多的投资主体陆续加入。加之试点注册制,以及科创板、北交所相继开市,中国金融市场的生态不断丰富。

同时,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从早期以散户为主的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阶段。而机构间竞争的加剧也进一步激发了金融机构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机构投资者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持续增长。

譬如,以券商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据恒生电子2021年半年报披露,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证券公司2020年信息技术总投入为262.87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8.76%。2020年前十券商平均IT投入11.06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52.75%。

在与拉斯维加斯相隔万里的杭州,恒生电子也于12月1日发布《2022金融科技趋势研究报告》。恒生电子提及“云”的发展趋势,重点解读了云原生重构,高性能低时延,低代码开发和前端体验四大趋势。

报告认为,到2022年将有75%的全球化企业将在生产中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应用,企业级应用将普遍基于云原生平台完成重构。而在机构交易增长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对于高性能低延时的探索正在向软硬结合方向发展,技术研究将挖掘FPGA、DPU、非易失性内存等硬件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伴随着竞争和创新压力加剧,个性化定制趋势将带动企业级低代码平台的发展。低代码平台将成为快速创新的企业级开发平台,并形成新的软件协作开发模式。业务创新也让定制化、千人千面、一人千面的客户终端成为主流,多重体验、可组合业务将成为数字化终端体验的技术基础。

对于纳斯达克交易所上云,范径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整个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云化的方向是一个必然趋势。恒生电子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展这项工作,提出了online战略。

金融科技的进击与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也正在与国际化接轨。恒生电子在国际化战略上主要有三个步骤:走出去、引进来、买下来。据范径武介绍,“走出去”主要是当前恒生在东南亚等地市场的布局;“引进来”是将国外优质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引入到国内的体系,为国内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支撑和服务。买下来是指收购国外先进的资金管理系统并加以消化吸收,最终研发出技术更领先、更适合中国客户的产品。

近日,恒生控股子公司收购国际知名金融科技公司Finastra旗下银行资金管理系统Summit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的产品独家经营权和独家许可开发权。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完善子公司资金管理系统产品线布局。

一方面,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在升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也呈现分化的趋势。以证券公司为例,近年来,头部的券商机构在加大自研的投入,而中长尾的券商机构则更依托于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对于当前券商在信息技术投入分化的趋势,范径武认为,从数字化转型的共识来说,金融行业非常清晰地认同三个步骤,即从原来技术的支撑业务到技术和业务的协同,再到未来技术的赋能。头部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和实力,自建金融数字化系统,在扩大自身投入的过程中,也会加大在公共技术平台上的采用,以平衡速度和成本。而对于中长尾的金融机构而言,为了能够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出于成本顾虑,他们需要有公用的技术平台和服务能支撑其业务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力自身的特色业务。基于行业这一分化的发展趋势,范径武表示,恒生电子也为不同需求的机构提供差异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金融科技不断进击的另一面,是对技术运用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2021年9月,《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数据安全和数据治理也成为互联网和金融科技行业热议的话题。

恒生电子在报告中指出,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程度提高,大数据平台将逐渐从项目级/部门级,升级成为企业级统一大数据平台,并成为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而在金融行业对于低时延等的特别需求下,金融数据库将朝着分布式、多元化、内存化方向发展,关系型数据库保持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内存数据库、时序数据库、图数据库等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比重将提升,并且开源和国产化数据库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地位和份额,逐步应用到金融核心系统。同时,隐私增强技术将助力数据资产生态走向联邦化,进一步助力数据价值挖掘。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隐私计算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平台的技术实现也不相同,不同技术平台所托管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跨平台交互,“数据孤岛”问题逐渐演化成了“平台孤岛”。

基于这一疑问,范径武认为,隐私计算是综合了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区块链等技术的一种新型的技术路线。这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泡沫。而隐私计算的标准、互通问题确实是技术进一步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应用中实现的效率也还有提升的空间。不过,在技术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基于行业发展需求,标准、隐私互通相信会逐渐获得解决,特别是当多个数据中心发展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平台之间互联互通的要求就会提上议程。而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参与方或者是数据的提供方之间来解决,更需要有监管相关的支撑,需要一定的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